档案馆2019

今天是19年6月26日星期三
   

档案话百年:第一教学楼——安徽农大的地标

作者:缪爱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年06月23日 10:40

庄重古朴安徽农业大学南门,长江西路上那繁华喧嚣声即刻抛在脑后,进入眼帘的是一座风景如画、宁静优雅的花园式校园。沿着一条60的林荫大道,一幢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大楼屹立在眼前,古朴典雅,宏伟庄重。大楼正面墙上镶有“团结勤奋、求实创新”8个镀金大字。这就是安徽农业大学第一教学楼,师生们通常称之为“一教”。自从安徽农业大学从芜湖迁到合肥独立办院时起,第一教学楼历时半个多世纪,一直是安徽农业大学的地标,给一批批学子和游人留下深深的印记。

第一教学楼作为历史上安徽大学拟从芜湖迁到合肥新校址的第一座教学楼,是与独立建院的安徽农学院同步诞生的,距今已有67年历史。在时任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负责人干仲儒的主持下,大楼由华东建设设计公司设计、安徽省建筑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建设施工(1953227日签署建筑工程协议,330日签署建筑工程合同),1953724日破土动工。1954430第一教学楼竣工。大楼建筑面积为7963平方米,工程造价为71.075万元,砖木结构,建筑高度12.35米,地上3层,建筑为南北朝向,平面规矩,中心对称,坡屋顶,墙体为50厘米厚实心粘土砖,单层单玻木窗,水磨石地面,墙体外立面为水泥砂浆水刷石。


第一教学楼建筑工程协议书


第一教学楼建筑工程合同

教学楼作为合肥市重要的解放初期建筑,兼具苏联式建筑风格和徽派建筑风格两种特点。屋顶是青瓦木屋尖顶结构,室内地面为水磨花石,做工精细,这是徽州韵味。其楼体平面规矩,强调中心对称,立面造型渐次升高的形体,内部空间高大,整体规模较大,设计建造质量优良,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正门和后门门头上都是固定的亮窗,下面是有腰窗弹簧门,弹簧门全部用硬木做成,正门有六扇两两对开门,显得更加气派,后门是两扇对开门。大楼东西两侧各有边门。正门两侧门卫室的八角窗造型很别致,其他房间窗户均是对开的长方形磨砂玻璃窗,且固定窗内装有铁栏杆,给人以舒适及安全之感。


建设中的第一教学楼

第一教学楼主要用于行政办公和教学,楼内设计布局合理,每层楼中间和东西两侧都建有水泥栏杆硬木扶手楼梯,每层都设计有1个大教室,多个教室、实验室、教员研究室、教员预备室、办公室,每层还有1个储物室、标本室、陈列室、采光室,底层还有2个冷藏室、1个阶梯教室、统计室,此外每层都有穿堂和走道,男女卫生间。这样的设计安排突出了教学为本的办学理念,在2010年以前,第一教学楼以教学功能为主,行政办公为辅,是名副其实的教学楼。


第一教学楼当年的模样

安徽大学农学院由芜湖迁来合肥的迁校工作于19548顺利完成。同年910日新成立的安徽农学院在合肥新址开始正式办公,第一教学楼自此正式投入使用。1954103日,安徽农学院在合肥新校举行1954~1955学年开学典礼,从此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在这里读书、深造、成长,第一教学楼日复一日默默发挥着教学和育人功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各类优秀人才。

后来由于学校发展需要,第一教学楼经过三次调整后迁出教学单位,20104月正式改名为勤政楼,主要用于行政办公。“勤政”就是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寓示学校行政干部在此楼勤劳于政事,为政事勤勉尽责。调整后的勤政楼共有236间,机关办公室按功能进行分区,与学生联系多的部门设在一楼,与教师接触多的部门安排在二楼,党群类部门设在三楼。另外还按区设有接待室,方便接待和沟通联系。三楼还设有会议室3个,第一会议室较小,位于中线西侧,面积60平米,可举行校长办公会等小型会议;第二会议室位于东侧,面积120平米,可举行处级干部会议等中型会议;第三会议室位于西侧,面积与第二会议室相当,但装潢更具现代化气息,安装有投影仪及先进的会议系统,常用于对外接待及举办小型学术报告会议。


现在的第一教学楼(勤政楼)

第一教学楼(勤政楼)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藴,2012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10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在第一教学楼大门东侧建立了省级文物保护标志。保护范围以建筑主体为中心,向外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包括保护范围边界向东、西、北各延伸50米,南至长江路北侧规划红线。因此,安徽农业大学南大门至今仍保留着她当年的古朴的模样。有人说,安徽农业大学南大门与其现代化的综合性农业大学的身份极不协调,对其社会形象和公信力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实不然,当你真正了解了安徽农业大学历史之后,你就会发现,恰恰相反,安徽农业大学古朴的南大门反映了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同时折射着安徽农业大学质朴求真、服务“三农”的育人理念。

20197月,学校对第一教学楼(勤政楼)屋面按照国家文物的标准要求进行了维修,同年85日竣工并通过了质量验收。为了让这栋建筑保留着最古朴的风格,维修时尽量对结构和材质不作改变,因此,楼体内甚至很难找到铝合金的材料,楼梯扶手也是保留着最初的样子。维修后第一教学楼宛如她67年前刚竣工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楼梯水磨石台阶边缘经过多年的踩踏变得像玉石般圆润了。


第一教学楼大门东侧的省级文物保护标志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67年日起月落,春华秋实,第一教学楼见证着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一届届学子的成长:在这里,领导们运筹帷幄、审时度势、谋划发展;在这里,老师们废寝忘食,教书育人,爱洒讲台;在这里,莘莘学子,不负韵华,励志成才。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教学楼建立以来,从这里走出46000多名毕业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和中坚力量,其中既有许多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声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突出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更有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扎根基层、奉献“三农”的优秀人才:李家洋、方精云、张守攻、方兆祥、宋礼华等,就是他们之中杰出的代表。

如今,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美丽安徽的征途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历数十年风雨洗礼后的第一教学楼再次焕发青春活力,更加光彩夺目,温和可亲。

 


Copyright 2019 © 安徽农业大学档案馆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5014183号